記者戴淑芳/台北報導 台灣每年逾  10萬人罹癌,一旦治療後復發及轉移後,往往讓病患因再次面對死亡威脅與重新治療的焦慮,產生鴕鳥心態,甚至放棄治療;醫師強調,憂鬱癌患的死亡率高出  30%,但放棄卻是奪命關鍵,提醒病患別自己嚇自己。 一名  55歲婦女因確診肺癌  3期,接受標靶治療,但在治療期間卻發現腦、骨多重轉移,且對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,醫師建議改用化療,但病患卻心生怯意,情緒遠比初次發現罹癌時更強烈,直到個案管理師等專業醫療人員協助下,才繼續接受治療。 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醫師強調,許多人一聽到罹癌,感受就是人生沒了,但事實並非如此,因為隨著醫學進步,尤其今年諾具爾獎也頒給癌症免疫治療學者,讓每年新發罹癌的  10萬人中,約有  5到  6萬人是可被治癒,甚至回復原有的生活形態和品質。 不過,癌症復發轉移時,多數病人會再次出現面對死亡的威脅感,與必須重新治療的焦慮感,會加深病人不願面對正規治療的鴕鳥心態。 謝瑞坤指出,從臨床觀察,當病人以為治療選項中只有化療,不願面對正規治療的鴕鳥心態最明顯,大多數是因為想到治療時可能出現的惡心、掉髮、疼痛與虛弱等副作用,出現延誤與抗拒治療的行為。嚴重抗拒治療甚至會病急亂投醫,不採取正規治療,改用偏方、中藥、來路不明的保健品,讓病情加速惡化,最後難以續命,這根本就是自己嚇死自己。 謝瑞坤強調,就算癌症復發轉移也不等於是癌症末期,因十大癌症都有標靶治療,在復發轉移的治療選項中,也不是只有化療藥物的單一選項,且目前也可以做到有效預防化療副作用發生。 值得重視的是,癌症患者的憂鬱程度會影響治療效果,研究發現,有憂鬱症狀與幾乎沒有憂鬱症狀的癌症患者相比,憂鬱癌患的死亡率高出  30%。且癌症的復發轉移和疼痛感,會加劇癌症病人的憂鬱情緒和症狀。 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推出「看見希望  與癌同行」衛教影片,教癌患善用醫療體系癌症資源,包括個管師、營養師、護理師等專業團體,都可以針對個別需要,尋求最新的治療選項與協助。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bian9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